垃圾“瘦身”需下足前端功夫
发布时间:2021/3/18 阅读次数:763
上海等地推行垃圾分类的举措吸引了社会关注,通过强力推进,垃圾分类这一“新时尚”正从上海向全国推广开来。垃圾分类,是一件好事,更是一件难事。管好垃圾,推进垃圾分类是其中的重要一环。但垃圾分类毕竟是垃圾产生以后的事情,如果在前端就下足功夫,提前给垃圾产量“减肥瘦身”,会事半功倍。
源头减量是抓好城市垃圾管理的最优选
数据显示,我国每年垃圾产生量巨大,全国垃圾累计堆存量已达70亿吨,占地约80多万亩,近年来年均增速为4.8%,一些城市陷入“垃圾围城”的困境。
而处理这些垃圾流程复杂,通常来说,主要采取填埋和焚烧两种方式。2000年以前,国内只有两座垃圾焚烧厂,现在已发展到418座,但仍不能满足垃圾处理的需要。预计到2050年,垃圾焚烧厂可能要建到1000座。但是,无论是建设垃圾填埋场,还是上马垃圾焚烧厂,都并非治本之策。
目前,全国许多城市的垃圾填埋场已进入饱和状态,有的已超期服役,一些计划建设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因居民反对而无法开建。如果大量的垃圾不能及时有效处理,就会污染环境、破坏生态,给居民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危害。解开这个死结的最好办法就是切实抓好源头减量,把垃圾产生量降下来,以减轻后期垃圾分类的负担和垃圾处理的难度。这也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根本之策。
源头减量需要政府的推动和引导
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和2018年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,都强调了同一件事,就是要“倡导简约适度、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,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”。全面推动绿色发展,既要靠自觉,也要靠政府卓有成效的引导。
事实上,日本、德国等一些国家在政府推进、引导垃圾减量方面,已经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和经验。瑞典、瑞士等国家由于严格执行垃圾源头管理制度,近年来垃圾产生量甚至出现了负增长。我国一些地方在这方面也作了一些尝试,如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就有一些“促进源头减量”的条款。最近,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《江苏省协同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实施方案》,以绿色化、减量化、可循环为目标,注重源头管控,减少过度包装,倡导绿色消费,促进资源再利用,并明确提出了推进快递业实行绿色包装的阶段性具体目标。有了好的想法,还要进行有力落实。相关部门要拿出“绣花功夫”,做好细致的落实工作,因地制宜,持续推进,形成长效机制、推动习惯养成。
源头减量必须有实实在在的举措
大处着眼,小处入手,公众应当有抵制高碳生活诱惑的意识,给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设置 “门槛”和“障碍”,相关部门也要为公众的绿色低碳生活创造适宜的外部条件,进而形成绿色生活方式。
如国家应从价格、税收等政策上限制一次性用品和品质低、寿命短产品的生产。企业生产产品时引入“全寿命环保责任管理”理念,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考虑废弃后回收、利用、处理问题,促进产品梯度循环利用。产品包装、运输中,根据不同情况强制、半强制、倡导使用环境友好材料、采取绿色包装、“包装共享”等方式。宾馆、酒店客房不放置一次性免费洗漱用品,如个别客人需要,到总台付费取用。外卖平台取消配备一次性筷子、调羹等餐具。党政机关、事业单位内部办公场所,不得使用一次性杯具。一些单位举办大型会展不得免费发放广告宣传品,消除 “不拿白不拿”的心理和大量领取、大量抛弃的现象。探索开办“零包装超市”,既避免过多的包装垃圾,也减少长途运输带来的碳排放。
凡此种种,都可以从源头削减垃圾产生量。这些小招数似乎微不足道,但聚沙成塔,累积起来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数字,有助于遏制垃圾总量的增长。